时空是人类理解世界,标定方位的重要依据。对理解历史来讲,也离不开这两个要素。
时间是事件,是细节,没有时间轴作参照系,我们无法理解演变。而空间则是山川形胜,是地理位置,读历史如果没有空间感,也会像是隔了一层,看不真切。
读历史的时候,时间顺序虽也会因为历史久远或视角不同,在时间顺序上发生混淆,但大体的梗概是好消化的。空间则不同,地理元素对历史走向的深层次影响,无法仅仅依靠文字记载和字面意思去理解。
为什么战国时期郑国是四战之地,只能在晋楚、秦楚等大国之间反复横跳?为什么秦国必须函谷关抵挡六国联军?为什么司马错建议秦王先取巴蜀、再图中原,而诸葛亮也提出“跨有荆州,以图关中”的战略?类似的问题很多,如果对着一幅地形图去看,恐怕问号会少一些。从地图中的山川形胜去看历史事件,让人身临其境,历史事件的脉络也在这种观察中鲜活和清晰许多,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这里,必须再次推荐谭其骧老人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了。这一套地图集几乎囊括了从秦以降直到新中国成立历朝历代全国和各个州郡县制的山川关隘和行政区划,细节十分丰满,是读历史和写历史都无法绕过的一部巨著。
图片
记得前几年读罗马史,为了加深理解,也曾经拿着历史地图,去寻找那些重要事件的空间线索,比如汉尼拔怎样翻过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比如凯撒带领军团征伐高卢的路线如何,再比如奥古斯都和安东尼之从罗马到埃及再到希腊的世纪大战是怎么走的。借着一幅幅地图去对应文字,帮助我一点点捋清了那个年代的历史地理脉络,基本打通了时间和空间之间的阻塞,留下的印象至今仍然深刻。当时就曾想,如果有一天能重走古罗马,一路中东,高卢,罗马,埃及,北非,希腊,等等,应该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图片
最近在看的这本《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让我再次找到了这种感觉。对历史作者来说,讲故事相对简单,但是要地理+历史,的确需要一定积累。实事求是讲,市面上相当一部分通俗类历史书籍,能做到梳理清楚历史故事线,再加上一些历史背景和制度成因分析,就已经不易了,而历史大家的研究因为更多聚焦于对制度、文化等层面跨时代的深入分析,可读性又显得不够。所以,像今天介绍的这种历史类书籍就显得十分难得,作者在全面掌握《晋书》《三国志》和《华阳国志》等历史文献的同时,对《读史方舆纪要》《水经注》等地理类古籍也很熟悉,因此在写作本书的时候,就有了不同视角。《读史方舆纪要》和《水经注》这两本书,是史学界如雷贯耳般的存在,一本主要讲古代中的行政区划及沿革,后面一本主要讲历代水文地理的演变,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历史作用巨大。对非专业的读者来讲,直接读这两本会有较大门槛,但是作者在书中进行了解释式的摘录,并且对魏蜀吴三国两两之间不同的地理要害和重点地域都提供了大量的地图供参考,文图对照的形式大大降低了阅读难度。加上作者的分析和论书总是深入浅出、令人信服,因而总能给读者完美的阅读体验。
图片
在书中,作者大体按照曹魏、蜀汉、孙吴三个篇章,分别讲述了各自的发育过程及背后地理成因,又分别解读了两两之间攻守角逐的历史经过及其间在空间上的辗转腾挪。
在冷兵器时代,地形无疑会成为制约军事行动的重要因素。关山难度,天险难越,不论是进攻还是防守都是如此。至于行军,无非陆路、水路两条,在全凭人力的时代,无论是山脉地势还是水流走向,都会极大影响部队的行进、驻守和作战选择。所以历史上往往有数倍于敌却久攻不下的失败围城案例,会有秦岭、长江这样轻易无法跨越的天险。对行军打仗的将领来说,地理知识是基本素养。
图片
在三国那个三足鼎立的时代,也是如此。如果看懂了荆州和益州的地形,就能理解诸葛亮“跨有荆益,以图中原”的战略在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实力对比下为何精辟;如果看懂了淮泗地区的水文,就能明白为什么孙权要死盯着合肥不放、想尽办法要将其拿下,也能理解为何后来曹魏又要宁可放弃数百里地,也要自合肥回车寿春;如果看懂了汉中郡和益州以至陇右地形,对诸葛亮“七出祁山”、姜维“六伐中原”的战略意图也就有新的感受,对后来姜维为何放弃汉中、又被邓艾冒险抄了后路导致蜀国灭亡也就有了更多的唏嘘。不论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还是魏灭蜀之战,晋灭吴之战,等等,对着地图看,每一场战争都能看到地理因素的重要影响。而这恰恰是《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的最大特点,几乎每一个阶段的攻守形势和重要战争,书中都附有地图和十分清晰的解读,历史的细节加上空间的观察,立体感和阅读的乐趣瞬间加倍。
下面说点书中的细节和体会。
在各自的势力范围相对稳定下来后,魏蜀吴三国边境的重要据点也就逐步明确。魏明帝曹叡曾经说:“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就是对当时一个时期攻守要地的认识。
图片
先说魏蜀之间的情况。在魏蜀之间,最开始攻守重点是汉中,为什么是这样,看看地图就会发现。魏国的关中是其腹地,也是向中原发展的必经之路。特别是曹魏迁都洛阳、蜀国丢掉荆州以后,蜀国想要进入中原,就只有两个主要方向,要么通过汉中直插秦岭,要么通过汉中占领陇右,然后东向进攻关中。刘备占领益州之后,曹操就已经感觉到汉中的重要,因为他是刘备进攻关中时魏国的屏障,也是曹操进伐蜀汉的通道。汉中与关中隔着秦岭,是物阜民丰之地,如果以汉中为后方,蜀汉前进就有了稳固的后方供应基地,也能够大大缩短后勤补给距离,以此为跳板,通过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中的任意一条穿过秦岭,就可以长驱直入进攻关中,严重威胁长安。所以曹操马不停蹄攻灭张鲁,占有汉中。怎奈此时的刘备也正是兵强马壮之时,军队战力可以算作蜀国的最高光时期,硬是经过一年多的战争,从曹操手中夺回并稳住汉中,逼迫曹魏防线回撤。不得不说,汉中对刘备的意义要远大于曹操,对刘备来讲,不据汉中则无以图关中,只能偏安一隅。而对曹操来说,在国内尚未完全平定的初期,汉中只是防御方向之一,投入过多兵力,消耗既大,短时间又无法攻取蜀中,实在不划算。所以能占则占之,不能占就防线回缩,以强大军力守卫秦岭北侧出口、护卫关中即可。
图片
汉中被蜀国占据后,对蜀来说,“王业不偏安”,益州虽丰沃,历来是进取的基地,但如果满足现状,也只能和所有割据巴蜀的力量一样,落得个灭亡的后果。所以,以进取求生存,是很长时间内蜀国的基本选择,也是唯一选择。摆在面前的两个方向,直插秦岭,就要直接面对魏国驻扎关中护卫京都的强大军事力量,这是蜀国举全国之力也无法战胜的,毕竟打仗就是打后勤,魏国占有全国近九州之七,蜀国仅仅占有益州,吴国在偷袭关羽的售后,也不过勉强算占有荆扬两洲,荆州的北方一部分还在曹魏手中,这种实力的对比,在三国割据尚未稳定、民力凋敝之时,差距还不算大,但是一旦稳定下来,经过数年发展,实力的天平倾斜就十分明显了。因此,诸葛亮放弃直接进攻关中,而是转而进攻陇右,实际上一方面是避开魏军实力最强大的地区,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占有陇右,扩大基本盘实力,再从陇东高原和汉中两个方向进逼关中,这样无疑会增加胜算。在这样的背景下,魏蜀的斗争焦点转移到了祁山一线。可惜天不假年,加上魏国自身争气,这个战略机遇期稍纵即逝,和当年关羽进攻襄阳、希望打开自荆州北上通道的时代一样,最终未能如愿。
图片
诸葛亮逝世之后,蜀国治理水平和军事力量明显下滑,蒋琬、费祎均自认无诸葛孔明之才,以守成为主,姜维则是徒有雄心而无实力,加上魏国实力今非昔比,陇右地区逐渐稳定,进攻方向进一步向陇西郡偏移,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再往后,费祎被刺杀后,蜀国国内形势逐渐混乱,黄皓专权干政,姜维为避祸远走沓中,离开了防守中心。所以,当曹魏三路伐蜀的时候,此前已经被姜维战略放弃防守的汉中几乎畅通无阻,兵力不足的蜀军集合力量退守剑阁,给了邓艾以偏师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平原的机会,蜀国就此轰然倒塌。
今天的内容够多了,剩下的吴蜀和魏吴之间的地理形势,留待后面再讨论。《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这本书,对希望深入理解三国历史的好朋友来说,不可错过。(文中彩图引自《中国历史地图集》、《世界历史地图集》,黑白图引自《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最后说句题外话,AI时代来了,这是一个诸多能力都会被取代和忽视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站在全人类知识肩膀上进步的时代。但个人的体会感受和经验不能被取代,AI的成长可以助力人的成长,但并非彼可取而代之的意思。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心灵成长,也是存在的价值,与君共勉。
以上,感谢阅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